危机公关与网络传播未来受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闻?
危机公关稿子 - 近期危机公关策划案
滴滴危机公关的失言风波新浪新闻副总编辑王薇在沙龙一开始提出了几个疑问,第一个问题是,传统媒体如何通向新媒体,一般会经历怎样的过程。此外,她的另外一个疑问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记者转入新媒体领域中,“在新媒体报道形式或者内容形式转变过程中,是不是更加偏向新闻?是否依旧保持原有新闻高品质?”王薇还提到,无论媒体怎么变化,民众对于新闻始终有着最原始的渴求,这也给未来提出另外一个设想:受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作为媒体人我们究竟如何应对?
外国酒店危机公关新媒体的公信力如何构建?
企业危机公关案例分析《环球时报》新媒体副主任高雷以“巴铁事件”为例,分析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时存在的一些问题。“立体快巴”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10年,当时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今年5月,巴铁再次在国内掀起传播热度。8月3日,在河北秦皇岛发布了一个巴铁概念车,一下子引爆了整个中国媒体界。
危机公关高雷提到,最初传播巴铁新闻的是一个非常主流的媒体,很多其他媒体都纷纷跟进,但没有一家媒体进行质疑。直到环球时报新媒体在8月3日晚上发布了对于巴铁的质疑后,很快就获得了8万多转发和4万多点赞。
事实上,新媒体一直存在着盲目跟风、同质化严重,以及缺乏基本的调查和审核的能力,这些顽疾严重影响着新媒体的公信力和专业性。高雷认为,要想改进这些问题,就不能把新媒体当成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的渠道,而是把新媒体真正当成需要由专业编辑、专业记者去维护的一个媒体未来发展的平台,这样才是把新媒体做好的正确路径。
传统媒体如何创新?
针对传统媒体要用什么方式,走出创新之路,努力拥抱新媒体的变革,美国联合通讯社中国区商务拓展和合作伙伴关系总监何力分享了美联社在这方面的经验。何力提到,过去一百多年里,美联社应对了多次变革,主要是从传输和技术上应对,同时也抓住了不断的变革信息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注意到直播越来越火爆时,美联社也努力改变旧有传播形态,决定把直播从卫星频道变成四个互联网频道直播,即可以给客户提供海量的直播。何力说,“另外一个突破是当一个事件发生时,我可以给你提供4个频道不同角度的同时直播。”
美联社在做创新项目时,一个成功的经验是把项目独立运作,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何力说,美联社最近就在和谷歌、《纽约时报》一起做关于媒体领域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孵化器,目前他们在人工智能写作项目上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
《北京晚报》副总编辑郭强则主要从“电子号外”的传播,来分享《北京晚报》在新媒体领域的尝试。当去年《北京晚报》决定新媒体转型时,大家普遍觉得,以前的电子报只是把每天报纸死板的拷贝,没有更新的东西。能不能做点精细的东西,但又不是在报纸上得到的?
郭强说,后来大家集思广益,目标越来越清晰,就琢磨能不能出一个类似于“电子号外”这个东西。去年北京“申冬奥”成功是第一期“电子号外”,后来越出越成熟,也越来受到读者的认可,到现在已经出了130多期。在郭强看来,《北京晚报》出“电子号外”的根本原因,是在媒体转型或者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顺势而为,同时,也有“捍卫纸媒”尊严的意味在其中。
紧接着,《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主编徐丹分享了《人民日报》在做微博上做的很多尝试。《人民日报》开通微博已经有四年时间,通过微博接触到大量不读报纸的年轻粉丝。《人民日报》微博之所以做得成功,原因不仅仅靠发的内容吸引民众,而是在发布微博的过程中,完成主流价值的传播和社会公约数的建构。徐丹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引导。
徐丹介绍说,《人民日报》在做微博发布时,做的是一个“三感三力”的叙事框架,三感是意义感、娱乐感、设计感,三力是共情力、故事力、交响力。正是对用户的感受这么关注,才让传统媒体《人民日报》在新媒体转型上做得十分成功。
“翻译”内容和做好产品都很重要
在沙龙上,视知传媒创始人、CEO马昌博分享了他对于移动互联时代内容传播的看法,他认为在这个传播过程中“翻译”很重要。
马昌博认为,现在是一个信息已经过剩的时代,翻译或者解释己成为一件越来越重要的事。比如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推行“营改增”。营改增是一件几乎省了五千亿税的大政策,但很多人不知道。
于是,马昌博的团队给相关部门做了一个视频,用3分钟解释什么是营改增,营改增到底是什么回事,核心是什么,给你带来什么,通过什么去操作。这就是“翻译”的意义。“翻译”的目的其实也在于让人们更懂你这家新媒体,就是占据他们的时间。马昌博认为,谁占据了别人的时间谁就能够挣到钱,占据时间也才能占据这个世界。
与马昌博的经验不同,新浪国际对外合作主管文晶在新媒体传播上的经验是,依靠比较炫酷的新媒体产品取胜。新浪国际做了一个叫天下周刊的阅读产品,还有一个是圆桌会。两款产品主要围绕国际热点事件进行,邀请学者、专家进行第一时间解读,实践证明,这两个产品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证明新浪国际在新媒体探索上已经找到了一个好的路径。
媒体边界正在消失 未来媒体有四大特征
沙龙的最后环节,是来自学界的两位新媒体研究者的分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正在消失的传媒业边界,是未来所有战略和策略思考的前提。
彭兰认为,过去传统媒体有自己所谓的领地,所有媒体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有特许经营权,国家政策给了我这样一种特权,但今天的特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慢慢消失。比如一些网站虽然做的是“整合”,实际上也在做公共信息生产,传统媒体所认为的特权已经被打破了。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彭兰觉得,媒体从业者必然会产生忧虑,担心专业信息生产水准会因为边界的消失而下降。对此彭兰个人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她觉得,人、机器和物的力量交叉作用,一定会带来更高搞水准的未来传播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则根据他的研究和观察,展望了未来传统主流媒体应该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有强大的新闻及公共信息的产生能力;第二要有自己的生态级大型用户平台;第三要有稳定成熟的商业模式,并能依托市场资源形成良性运转;第四主流媒体应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持系统。
文章原标题:媒体边界正在消失 未来媒体有四大特征